考察时不经意中看到的一种植物居然是一个全球新物种——牯牛兔儿风。近日,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北欧植物学报》在线发表了“华东皖南的一个新物种——牯牛兔儿风”一文,这标志着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添一植物新种。从照片上看,这种植物长得像极了兔子的耳朵,调查研究团队表示,为了确定它的新物种“身份”,他们足足用了4年。 2月20日,记者联系了牯牛兔儿风新种的发现者—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倪味咏。他告诉记者,牯牛兔儿风为菊科兔儿风属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密被淡黄色长柔毛。花期10月至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记者看到它的外部形态,长得形似兔子的耳朵。倪味咏说,正因为它在牯牛降被发现,长得又像兔耳朵,合起来就将其命名为“牯牛兔儿风”。 谈及如何发现它,倪味咏告诉记者,他们的合作团队一共耗时近4年,才终于确定了该物种的“身份”。据他回忆,2020年5月份,浙江省植物学者来到祁门县牯牛降观音堂进行植物考察,在此过程中,倪味咏与他们一起发现并采集了该物种。“当时看它的外观与已有的同属的植物确实不太一样,就决定带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后经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邵剑文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持续近4年的观察和研究,终于确定其为一新物种。 为什么要耗费4年时间才能确定一个物种的身份呢?倪味咏表示,没有哪一个新物种的发现是一眼就能“望穿”的。“这4年中,我们需要对它的形态学和分子证据进行不断研究,比如观察叶子的特征;等待它的花期,看它的花序等;都是和其它物种不同的,这就像是人类的基因研究,也像是植物的身份证,是独一无二的。”经研究,在形态上,牯牛兔儿风与近缘种(杏香兔儿风和灯台兔儿风等)主要区别为本种花序常呈近圆锥状、叶脉明显凹陷导致叶片呈泡状,以及叶片背面生长有密集的长柔毛。
原来,当倪味咏等人在牯牛降保护区发现第一株“牯牛兔儿风”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加惊奇地发现这一物种在同一地区甚至周边至少还有150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此大面积的生长也说明它们一直存在,而发现它们只在于是否碰见“有心人”。牯牛兔儿风常生长在海拔约300-1400米的阔叶林或竹林下的土壤或石缝中,目前在祁门县和石台县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邻近的仙寓山均有发现。
在此之前不久,牯牛降就已发现过植物新种2个,分别为牯牛铁线莲和牯牛石豆兰,它们也都是以牯牛降命名的植物。牯牛兔儿风新种的发现不仅是植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为安徽省植物区系和植物多样性增添了新资料,也是对该地区独特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印证。 编辑 | 小 皖 责编 | 大 鑫 审核 | 黄 沙 来源 | 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