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恪尽职守,诠释了一名老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情怀和坚守初心的质朴信念。2019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他就是陈汉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董广志。 陈汉乡位于宿松县西北边陲,是我县最大最偏远的山区乡镇。1984年8月,董广志从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陈汉区广福辅导小学任教。初登讲台的他一边教学、一边虚心向同行请教。 四年后,由于偏远的村小学缺少教师,董广志先后前往独山小学和河口小学任教。刚到独山小学,看到200名学生挤在4间加起来才100多平方米的破旧房屋里,没水没电,董广志找村民、找学校、找村民委员会……在他的努力下,村里解决了教室的用电问题,并为学校加盖了一间教室。 1990年9月,董广志被调往河口小学。因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也没有交通工具,就天天走路上下班,单趟要走上一个多小时,风雨无阻。半年之后,他的妻子见董广志辛苦,就悄无声息地把家里的猪卖了,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很贵,要170元,我当时工资只有50元。”董广志回忆说。1997年9月,董广志被调往陈汉乡钓鱼台辅导小学,负责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 在这期间,董广志花了两年时间,整理了十几万字的材料,申报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宿松县级教育科研课题,成为当时我县唯一一个村级小学课题研究项目。董广志还练就了“全科教师”的本领,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只要是学校缺的学科教师,他总是想办法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将空缺学科岗位填补起来。 如今,在陈汉乡中心小学,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董广志还负责全校学生的营养餐和安全管理工作。食材的进货、检验、烹饪等,董广志每天都会重复检查,七年多来,没有出现过一起事故。 不因为私事就耽误一节课,不因有困难就影响学生学习。父亲因病住院,董广志没能陪护左右,直到父亲去世;因忙于处理学校事务,母亲突然离世,也是隔壁邻居给他打的电话。“接到电话,我心里特别慌,挂完电话,我就往家跑,边跑边哭,特别后悔没有回去陪母亲……”这么多年过去了,对父母亲的亏欠,时常让董广志泪流满面。 董广志曾有机会被调到离县城更近、条件更好的学校,但他还是放弃了。“在这片山里待了这么多年,和这里的孩子、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想继续和他们在一起。”董广志说。唯一一次出远门是2019年教师节,这一天,董广志佩戴着“全国模范教师”奖章,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40年来,我一直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从未丢过教本,只希望以我的言行引导更多的年轻教师走进山区,走到同样渴望知识、渴望成才的农村孩子们身边,一起守护着山区乡村无数孩子的成长和梦想。”董广志说。(通讯员 杨东晓 高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