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陈汉乡广福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大棚,在广福村朱河组,30座大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成为绿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走进大棚,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盎然生机。前来做工的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与打理,棚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棚负责人朱咸龙介绍说,大棚目前种植的是赤松茸,等到赤松茸收获以后,可继续种植竹荪,之后再种羊肚菌,确保四季都有收获,同时每天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10至15个务工岗位,尤其对年龄大无法外出打工的群众,可就近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谈及收入,务工群众朱引弟露出满意的微笑:“我在这边干了2年了,在这儿一天能赚100元,不用外出了,挺好的。”村民吴秀连接过话茬:“我在这里务工,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小孩,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呢。”
“大棚经济”不仅实现了产品畅销,改善了区域环境气候,更吸引了游客观光采摘。大棚种植户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挣,让大家踏踏实实吃上了“产业饭”。 “我们采用反季节的模式,提高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前期我们种植了20多棚的羊肚菌,全部销往外地,一方面提高了大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朱咸龙说。
大棚作物生长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可“生金”。大棚种植已经让农村丰收从过去的“秋收”变为“四季丰收”。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产业。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不仅加快了设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还有力推动了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福村党总支书记郑维说。
大棚一座接着一座,丰收一季连着一季,最关键的是,“大棚经济”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入现代农业发展市场,为富民增收拓宽了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