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13|回复: 0

[本地资讯] “我的家风故事”淡墨温馨逸飘香

1900

主题

1914

帖子

9678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18-12-30 08:51:56|来自:中国安徽合肥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12月29日,程岭乡中心幼儿园“庆元旦,迎新春”亲子活动顺利进行。
  早晨8:40,孩子们不畏严寒、精神饱满地进行了早操活动。9:00,各班主任组织开展家长会,相互交流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接下来的亲子手工活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指导及家长的帮助下,一个个具有新年气息的手工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
  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元旦及春节相关风俗习惯,促进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园表现,也体验到了与幼儿在一起的欢乐。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和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高媛) 稿源:ssxfw
  前不久,文友来乡村采风,应鄙人邀请到乡村寒舍小憩。普通的农家院落,简陋、朴质、温馨而优雅。有文友一跨进门便“哇”一声“陋室藏金呀!”我当时一下子懵了,不知此话何意?只说穷教书匠一个,哪来藏金呀!
  文友便指着茶座墙壁上悬挂着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联,随之朗读起《滕王阁序》的中堂来。
  我顿觉恍然大悟地说:“惭愧、汗颜!”接着文友们随手翻阅起茶几、搁几、桌子上的书籍来。五花八门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无所不有,在书柜里陈列着古典文学、五经四书、《古文观止》、《聊斋志异》、《幼学琼林》、《今古奇观》、《聊斋志异》、《鉴略妥注》、“中国四大名著”、《千家诗》、《增广贤文》、《六言杂字》《四言杂字》、历代县志等。当然亦还有很多的现代小学、中学、大学教材之类的书籍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本人心存内疚。但是,让文友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墙上悬挂的是鲁迅的字画条幅“木匠的孩子早识凿斧、兵家的孩子早识刀枪、书家的孩子早识墨砚。”
  文友们问道:据说你家祖代都是以躬耕为主,怎么有这么多古典文学书籍,这是从哪儿买来的呀?这一问便揭中了我的要害:我直言不讳地说:“窃书之人不为偷呗!这些书大多数来自文革期间,红卫兵在‘破旧立新’之时,把大批的古典文学书籍搜集起来作为‘扫四旧’准备烧掉。当时有很多爱书之人感到可怒而不可言,只得偷偷地收留几本下来,我也仿效着留下几本我最爱读的这些书。”哦,原来如此,文友们一下明白过来了。
  一、艰辛岁月书为伍
  就是因为这些书,让我度过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极其艰辛的岁月。也就是这些书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给自己的后生们也留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是在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初期,正遇上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社会物质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我们农村缺吃少穿的现象很普遍。青少年时期的我们,生活艰辛、精神恍惚空虚,更谈不上有什么精神食量?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弄几本书来读读,在艰辛岁月里寻求与书为伍。
  说来也巧,我家隔壁有一位纯朴憨厚的农民,据说他小时候读了八——九年的私塾儒书。但是脑子呆板,算盘不会打、阿拉伯数字不会写。人家说他是‘夜壶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每年梅雨季节,他会把那些书拿出来晒一晒。什么古典文学书籍都有,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山歌、经典名篇有《孔雀东南飞》、《阿房宫赋》、《过秦论》、《出师表》、《秋声赋》等文学作品。
  为了读书,我经常厚着脸皮,到他家去磨蹭。开口向他借书,对方提出的条件是:借一本、还一本,随后再借,如此循环。前面借的不还,后面不给再借,这是人之常情,心里很感激,我必须遵循这种规则。
  当然,对于这些古典文学大多数是囫囵吞枣。只有《贤文》、《六言杂字》读得比较多、比较熟,至于《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孔雀东南飞》、《阿房宫赋》、《秋声赋》等名篇现在还能断断续续地背得些出来。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考取了宿松师范学校的我,正待毕业分配时,学校宣布学生解散,各回原籍参加生产劳动。回乡后社员们先后让我担任生产队、大队现金保管、生产队会记兼任耕读小学教师,随后进入民办教师队伍,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在全国青壮年中扫除文盲”,随后周总理向世界郑重宣布:我国青壮年全部脱盲!
  二、宁当孩子王、决不去改行
  斗转星移,岁序更新。在那个年代我这个回乡有点文化的人竟然成了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公社、大队要我出任当基层干部。这在别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然而对于我来说却无动于衷,把人家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于是向推荐者回敬道:宁当孩子王,决不去改行!
  其实,那时的耕读小学教师只享受同等劳动力一样的工分,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国家每个月发给5元/人的生活补助,其余与社员同样享受工分参加集体收益分配。
  因此,当时就出现了很多民办教师找关系改行,去当大队干部、去招工。在这工资收入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我仍然坚守民师岗位,不气不馁,在穷困潦倒中坚持“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即“先批发、后零售”。在艰苦的环境中“矢志不渝、痴心不改”坚持教好书,用自己平凡朴实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继而享受在淡墨温馨的芳香之中,同时让自己的孩子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此刻“无声胜有声”。
  那时的农村小学,只有早晨、上午学生到校。下午老师参加劳动,学生回家放牛、弄柴火或者弄猪菜什么的。
  三、淡墨温馨传后辈
  就是在这种家庭的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受到了家庭氛围的熏陶。也很喜欢读书,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对吃喝穿着从来不挑剔,也无法挑剔,一门经:除了上学,就是参加劳动,从来不淘气、学业成绩直线上升。
  由于自己的身份低微,草根出身,没有什么物质条件。孩子在家庭中只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家庭没有任何先天优质条件,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发奋读书,才能走出农门、改变命运。
  大孩子读小学时,农村实行的是‘五年制’小学教育。他从一年级直接跳三年级也顺利考取了初中、高中。大学四年只读完两年就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被超切线分数录取“淮南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 他的硕研导师分别为刘某陵、谢某祥;1996年被分配浙江一所高校任教,发展方向为“高科技信息管理”;在“两千年前”参加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考试,一举夺得桂冠。几年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被冠以“大学教授”,并首次带‘硕士研究生’,随后又带“博士研究生”。
  这是孩子的天资聪颖吗?不是!这是父母教育有方吗?也不是!而是被家庭环境逼出来的、有压力才动力吗?这是受家庭氛围所促成的;俗话说,寒门出孝子、白屋出公卿;穷人孩子早当家呗。我们家算不上“书香门第”,更出不了“公卿”,只能说农家的孩子无依无靠,就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走出乡村、走出农门就很了不起。在这里我“蚂蚁缘槐夸大国”地说:的确不简单!
  女儿也靠自学成才,医学本科毕业之后在本县卫生系统工作,先后取得了中级医师职称资格;孙辈们有出国留学的,亦有在本国读985重点大学的,有在重点高中就读的。
  我是草根家庭,世代躬耕,历代为农。如今,孩子们能够徜徉在温馨淡墨的氛围中,这是时代的铸就,感恩时代、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同时我总觉得:“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知心朋友悉心交流,享受温馨,从中受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传承!(刘  喜)稿源:ssxfw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