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27|回复: 0

宿松传统特产展示 五例

1937

主题

1954

帖子

1万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20-10-20 13:32:45|来自:中国安徽安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宿松传统特产展示   五例
      一、宿松茶叶史
      二、宿松表纸
      三、邱山竹篾器
      四、宿松雪枣
      五、传统名特产——佐坝盐鸭蛋、皮蛋
宿松香芽茶
吴汉亮

  以柳坪乡注册品牌“安徵省合林茶叶专业合作社”邱山茶厂生产的“邱山香芽”和柳坪乡龙河村龙河茶厂生产的“松柳”香芽,现统称为“宿松香芽”,经安微农大专家多次化验测定,污染及有害残留物为零,荣获2013年“国礼微茶杯”金奖称号,一举成为“安徴十大品牌名茶”之一,并于2014年被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产茶历史
  宿松所产的茶叶,因其加工的方法和工艺的不同,多为绿茶。宿松产茶历史悠久,自明清到民国的宿松县志都有记载。距中医药祖师,明代李时珍的老家湖北省蕲春仅二十余公里。今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茶园矶屋就是因当年李时珍父子在大别山南端的罗汉尖邱山和龙河采药时,一当地山民为答谢李时珍为其治好了病,逐送几十棵野茶秧给李时珍带回蕲春老家去栽,李时珍接过茶秧答谢好意,说这茶栽在这里比栽在我家更合适,于是便随手将这茶秧栽在了当时站立的一山矶上,后来这茶颗长大成林,人们便称这栽茶的山矶叫“茶园矶”,也就是今天柳坪乡邱山村的茶园矶屋。
  在宿松长期的历史上,就有“罗汉尖(含罗汉宕)的茶叶,龙井(县城龙井)的水”和“石上青泉竹里茶”,“仙人炼丹成仙茶,饮得仙茶成仙家”的流传赞语。还有原宿松县委书记、安庆市原人大主任张俊模1985年在邱山、龙河两村视察时,就对龙河罗汉尖菜花坳林茶场的茶叶作过“此茶只有仙界有,人间难得几回饮”的赞誉。
  民国四年(1915年),由民国政府组织,时宿松县以罗汉尖及罗汉宕的茶芽制作的“松罗”绿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宿松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申云)、搏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至共和国成立后,宿松县供销合作社专门设立茶叶公司,统筹对全县的茶叶经营,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发展,各地初制茶由茶叶公司的茶叶收购站(组)收购并给予紧缺生产生活物资的票证购买奖励。复制产品除销国内(含港澳地区)市场外,还由县外贸系统组织对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出口外销。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ー。改革开放后,宿松已先后注册了“柳溪玉叶”、“松柳”、“邱山香芽”、“迎宾翠茗”、“宿松香芽茶”等品牌。其中“柳溪玉叶”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银奖。宿松绿茶并于1991年在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又被授于“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声誉响彻海内外。
二、生态自然环境
  独特优良的自然环境是造就“宿松香芽茶”好品质的先决条件。宿松的茶叶多产在县西北大别山最南端的罗汉尖一带深山老林中,罗汉尖海拔千余米,为宿松最高峰,与湖北省的黄梅、蕲春两县依山为界,历史上这里曾是楚头吴尾的分疆之地。这里生长的茶叶除受到南北暖湿气流交汇的挤压和峪深云绕、山高气压大的多重影响外,最独特和最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茶园很少成大片,而多是星罗棋布,散落点缀环抱在竹海和各种树木、奇花异草的庞大植物园中间,相伴为邻,和生长在其竹林树林深处里的野生茶一样,这些茶也如同野生茶。这样就使得各种植物散发的芳香气味相互吸收,兼溶各种植物多元素于一体。还有腐植质丰厚的肥沃土和植根吸收了土壤深层中多种矿物元素以及从不需施撤农药和化肥的特点,即是形成“宿松香芽”品质精华的根本所在。
三、制茶工艺
  宿松把制茶叫“做茶”。宿松“香芽茶”制作的长期历史都是沿用手工,其主要的工艺流程有:
  ①采摘
  采摘的时间基本上是清明至谷雨前后,谷雨前采摘的茶为春茶,谷雨后采摘的茶为夏茶。春茶中单芽的俗称“麻雀舌”,一叶一芽的俗称“谷雨尖”,也叫“毛峰”
  夏茶多摘两叶一芽,以制“条茶”为主,也有制“兰花茶”和“灰锅茶”的。
  ②茶刁(叶芽)推放
  摘回鲜茶刁后,要及时薄薄地摊放在晒框、蒲篮或篾折之上,而且要放在阴凉通风之处。并定时翻动。最好现摘现做,避免堆存时间长恶刁而影响茶叶的质量。
  ③头锅杀青
  就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入大铁锅中烧大火,用双手不停地在锅中翻炒抖撤,直至展叶变软,委缩显油润而散发出茶叶的清香为止的过程叫杀青,个别也有叫初炒的。杀好青的茶叶要及时出锅,摊放在篾框、篾考上,散热散水气
  ④轻搓细揉
  就是将“杀青”散热散水气后的茶叶放在篾考内反复轻搓细揉,使其成型成条的过程,一般多为女人工。据说女人尤其年轻女子因手巧动作轻缓而有规律,经她们有规律的轻搓细揉,这样做出来的茶叶,能不损茶汁,并能增添茶叶的芳香味。
  ⑤二锅复烤
  就是将搓揉到位的杀青茶再次投入锅中反复顺向翻滚、热炒。使其进一步散水分、减重、固形并增香的过程。复烤后随即将锅中茶叶用棕毛帚扫出并推于竹篓内散热。
  ⑥焙干
  将二锅后的成形茶铺于圆形烘茶叶的专用竹培(俗称茶焙)顶上,尔后罩在有栗炭火的火盆之上,栗炭火盆内不得杂放燃有炭头或其他串烟杂物,以免与茶香串味。在栗炭小火培干茶叶的过程中,还得2-3分钟一次,不时地用手轻轻地翻动焙上的茶叶,翻动时要将茶焙移离火炭盘,翻好再移位原处。茶师掌握烘茶叶的干湿度,已达到所要求的标准时,应及时下培倒进篾萝里,让其所含的水分能均匀分布,待自然凉却后,再复入烤培,用低温小火慢烘慢烤,并不时地移动茶叶焙轻轻翻动,使其增香,当感觉到所烘的茶叶有九成左右干时再下焙冷却摊2小时,然后再又低温小火复烤至足干为止,下焙摊放,凉却后用细目竹筛筛去茶末灰,装入束口(也叫权口)大布袋或圆柱型大铁桶内。为储存,现今布袋或铁桶内又套一个大塑料袋以隔水防潮不霉变和串味变质。
  1985年后宿松开始引进机器设备制茶,结東了单一手工制茶的传统工艺,自后宿松香芽茶主产区的柳坪乡,因地制宜实行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并行的措施。另茶乡长期以来有人以香芽茶为主料,配以采集当地深山中野生的金银花、菊花、车前草、淡竹叶、麦冬、构杞、土山参、山植果和银杏《俗称自果)树叶等制作保健养、凉茶,不过大多为自用,尚来形成用作商品的产品,但这也毕竟代表了一个方向。
四、宿松茶俗——茶馆与坐茶馆
  茶馆与坐茶馆,为宿松茶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演绎并传承着宿松多彩的茶文化,也成为宿松一道亮丽的风最线,光辉灿烂。
  茶馆是专营茶饮和茶食(也叫茶点),供人休间的场所。宿松茶馆自汉唐时起就已盛行,尤横贯于宿松的古驿道沿线上的商贸古镇如二河、花凉亭(车马河)、凉亭河、枫香驿和驿道名铺如寨前铺、墨烟铺、凤凰铺、丰家铺、仙田铺等,昔日都茶馆业兴盛。县内其它如县城、陈汉沟、隘口、河塌、破凉、九姑、下仓、许岭、程岭、高岭、马圹、长铺、佐坝、乌池、坝头、洲头、汇口等古镇和其它交通要道口如二郎的北冲、石矾头和界岭街,柳坪的亭子岭、松梅岭(也叫界岭、回马岭、回梆岭、回坡岭、回被岭、亭子岭),县城周边的五里墩、万元墩、金碧岭、韩文、八里凉亭,陈汉的朱湾、廖河和独山等都有茶馆。
  宿松茶馆里的茶,有细茶和粗茶之分。细茶多为坐客喝,以壶计价,即一壶茶多少钱,壶里可多次加兑开水,可一人喝,也可多人喝,并时间不限,但如果换茶或加茶叶,就必须按壶另收费,这种喝法叫“坐茶馆”,也叫“上茶馆”。乡人尤农闲时“上街下县”都有上茶馆之习,放松放松自己,把茶馆视为既是休闲娛乐又是以茶会友,博古论今、谈心交流、获取商机信息和“新闻发布”的高雅文明之场所。大多茶馆(社)都兼营茶食(也叫茶点),宿松著明的茶食(也称细点)主要有茶饼、碱酥饼(也叫包酥麻饼)、酥糖、金糖、麻园、雪棗、芝麻糖、方片糕等。其它租点主要有花生、黑瓜子、葵花子、红芋角、南瓜子、蚕豆、糖粑(米子糖)等,民间待客多以“糕饼茶”相待,叫喝“糕饼茶”,通常茶馆里的粗茶,实为卖“大碗茶”,以碗计价,主要是方便过往行人喝茶解渴,一般只稍作停留,体息片刻喝完即走,从清中期到民国。宿松很多大一些的茶馆还邀请或接纳一些如鼓书、快板书和黄梅戏、文南词的折子戏独唱以及二胡独拉独唱的,茶客们个个听得津津乐道。
      民国时期,县城茶馆(社)以“映雪楼”“龙井”“聪明泉”、“秀河”“民众”、“菱河”最为有名,这些茶馆多坐落在县城的北门、南门和风景秀丽的菱河。茶馆(楼)的常客多为富商阔少,也是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所,他们喝茶、品茶,向以“罗汉尖(含罗汉宕)的茶叶,龙井(今县城龙井路)的水”为誉,一些茶室还贴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会新知旧友、登楼对酒当歌、时光总伴春光笑;邀明月清风入座烹茗饮露,茶品更添人品香”:“一芽二叶誉三江四海成五洲佳茗,五湖四海赏三山二水品一杯清茶”的楹联。
  宿松城乡自古普遍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有止喝解热、提神、生津之功效,经长期的摸索改进,诸如姜茶、茴香茶、桂花茶、淡竹叶等配制的“保健及凉茶”茶饮也应运而生。日常中有“茶烟不分家”和“粗茶淡饭”以及“饭前一支烟,快乎似神仙,饭后一杯茶,快乎似神仙家伢”之民谚。宿松礼仪中茶字当头“到我家喝茶去”,“到我家空坐一会,连白水茶都没有喝一碗”之客套俗语o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宿松古老茶文化的丰厚底蕴,当今县城以“吴楚人家”为代表的茶社除传承了古老的茶文化之外,还以其文化品味高、综合功能齐全而赋于了茶文化新的内涵。
  宿松饮茶的茶具品种众多,各种茶具大多制作精美,艺术性很高。且有名家字画和花鸟的提刻,多为达官富豪及文雅之人使用,很有欣赏和收藏价值。各种茶具的用途和质地也不仅相同,在未有热水瓶之前,通常农家热茶保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放木质暖桶的暖桶架,暖桶钳放其上,暖桶内塞满旧棉絮,将盛满热茶的大茶壶煨放在其中保温。二是将装满热茶的陶制茶罐直接半煨在灶膛带炭火的灰中保温,民间用“伏鸡猫,灶里煨,客人来了外一飞”的民俗谜语来形容。
  茶具主要有茶壶,茶托,茶碗。茶碗又有大碗,小碗和纽子碗之分。茶壶有保温暖茶的磁质或陶质大茶壶;有泡茶的磁质或陶质茶壶;有斯文人捧在手上带把子的精致小茶壶。(本文初稿于1981年4月,定稿于1998年4月)

宿松表纸

  宿松表纸,又名表芯纸,也叫土纸。宿松表纸主产于长溪山(今柳坪乡)全境。其次是方山、三河ロ、朱湾、廖河、北浴的马坊一带,在隘口乡毕凉等地也少有生产。宿松表纸源自明嘉靖年间,曾经是宿松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集约式家庭手工业群体,在宿松有着深厚的长远影响。它促进了宿松地域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因此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在宿松长溪山(今柳坪)就有“黄金之乡”和“文化之乡”之美誉
一、宿松表纸的种类、特色和用途
  宿松表纸分四类,分别是表芯纸、黄表纸、草纸、毛边纸。其中最主要和大宗的品种是表芯纸。其次是黄表(也称黄表纸),再就是草纸(也叫皂壳纸)和毛边纸,后三者都是先后从表芯纸分离出来的。制作表芯纸、黄表和毛边纸的主要原料是竹麻,而制作草纸的主要原料则是稻草、麦杆(俗称麦草)和芭茅杆。
  宿松表芯纸色淡黄,柔和润滑,韧而有弹性,写字重墨不发不逊,吸水性能特好和抗老化的特点。它既是旧时民间书法习字的上好用纸,有“小宣纸”之称的美誉。同时又是宗教祭事的最主要用纸,也是诸如民间包黄烟丝、中药店包药等的包装用纸和燃火的“媒子”(俗称迷子纸)用纸。宿松表纸还有易燃性好,是“火种”的好传媒。点燃的媒子纸叠、媒子纸条燃烧均匀不熄,带着植物芳香的淡蓝色烟云盘圈直上,烟灰白色,均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宿松表纸以火坑贴纸炕干的称为“炕表”,以太阳晒干的表纸称为“晒表”。以纸张的大小和张数的多少,又有“大刀”和“小刀”之分,大刀纸张面大些,每刀有36张,小刀纸张面小些,每刀30张。纸除以张和刀计量外,还以捆和担为计量单位。不管“大刀”和“小刀”都是50刀为一捆,二捆为一担。打捆好的成品纸两头都要印上长方形的生产商作坊(或厂)的商号商标印记。如吴记昌盛、张记泰发、邓记恒源、或现代的如蒲河纸厂、郭河纸厂、龙河纸厂、大新纸厂、红星纸厂、方山纸厂、马厂纸厂等黄表:张幅较表芯纸小,色黄如金,细润光滑,吸水性好,是宗教祭事的上好用纸。
  草纸:是近现代才兴起的一种用稻草、麦杆为主料而生产的粗土纸。纸质粗且厚,色黄褐,吸水性好。它的主要用途几乎成旧时南货食杂店的专用包装纸,也是民间用作吸潮、隔潮的专用纸。也有掺入石灰浆用以糊灶面起粘连不裂泽的作用。
  毛边纸:是仿照白纸,在近现代形成生产的“土白纸”它的生产面不广,生产量也不大,近现代有柳坪邱山村白果树屋吴先泽是宿松做毛边纸的第一人,还有宿松供销社北浴马厂的纸厂在文革期间也曾试验生产过毛边纸,期间,这些当地生产的毛边纸主要用作学生学习书写用纸和道士祭事的纸扎用纸等。
二、自然环境和生产历史
  丰富的竹资源和溪河水位落差是制作生产表纸必具的先决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在有“竹海”之称和沿河有水流落差的长溪河(今柳坪乡全境)及县内其它山区具备同样条件的地方オ能得以实现。
  宿松表纸生产的历史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明初宿松的很多居民都是从江西鄱阳湖周边的饶州、九江、景德镇一带移民迁居而来的,此后两地交往甚密。江西的一些地方有生产表纸的历史,于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长溪山(今柳坪乡)的蒲河、大坂、柳树坪、大新、郭河一带的许多人纷纷到江西各纸坊去做伙计(打工),很多人便学会了表纸的生产技术,他们回乡后便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和水力资源,办起了表纸的生产作坊,随后以柳坪为中心,在陈汉山区的大部分地方都相继办起了生产表纸的作坊,开创了宿松生产表纸的纪源,之后便成为宿松最具影响的传统手工业,久盛不衰,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了。旧时按传统习俗,各生产场地必须悬挂纸圣祖师爷蔡伦的肖像,每天开工前烧香致祀,如接收徒弟学纸艺,除烧香跪拜纸圣外,还要接受师傅的训示。另外,徒弟犯错,也得跑在纸圣牌位或挂像前接受处罚。
  宿松生产表纸的鼎盛时期是从清初直到人民共和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在柳坪以及北浴、陈汉、朱湾、廖河、广福等地的许多地方纸业主以纸营生,成为该地区经济的主源,其生产规模和产销量在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享有盛名,从业户数一般在四千户左右,从业人员可达一万三千人左右,正常的年总产量达三十五万担左右,最高可达五十万担。
  历史上宿松表纸的生产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生产,既有单户的,也有联户的。有专门搞原料竹麻生产加工和采购的:有专门生产成品纸的;有专门制作和运销捞纸浆的竹簾的,竹簾多在蕲春县的边街和芭茅街购买。有专门摘运销的。宿松表纸的销路甚广。主要销往地一是安徽沿江一带县市和湖北省的蕲春、黄梅、广济(今武穴市)、浠水、罗田、英出等地,其交易结算方式是以物换物和货币结算并行。物以粮食为大宗,还有生活日用品。其次是经二道商贩销江苏、山东、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清中期后,山区水运交通枢组的陈汉沟小镇,一度成为用竹排水运外销表纸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促进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陈汉沟成为皖鄂边区县乃有“小上海”之称的商贸重镇。
  宿松表纸经历了四百多年兴衰过程,到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其生产规模和生产量逐年急剧下降,到现在从业人员和总产量均不到原来正常年份的五分之一,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三、生产表纸的设备及设施
  主要有蔴窑、水堰、水渠、水碓、纸槽、纸簾、木榨、火炕等。
  蔴窑:用作浆蔴的土窑池,窑池大小不一,一般长约六米,宽四米,深二米左右。
  水堰:即是在有落差水位的溪河上、用坚石彻筑起的一道堅实的河坝,坝内蓄水如同小水库。水渠则是连结水坝的一个排放水,用以冲击水渠下在水碓的木叶大转轮的渠道设施,在水渠的入口设有木质水闸门,用水时开闸放水,开闸门的大小可控水的流量,不用水时可以紧关闸门。
  水碓:通过水渠放水冲击木叶水转轮而运作。安在水碓大横木杆前头套铁箍包头的木柱叫碓几(碓头),碓几落处地面上安一个锅形的大石臼,名日蔴臼,意即锻的碓臼。
  纸糟:是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米,建在水碓屋内地面上(俗称碓屋),底部和四边全用大石板块砌成的、不滲水的大池子,是槽纸(也叫踩纸)、华纸和捞纸的专用设施。
  木榨:是安放在纸槽右侧以杠杆的作用,用以压挤出用纸簾,从纸槽里捞出来平整叠放在木板上的湿纸(俗称纸砣)水分的木质压具。
  纸炕:也叫火炕,是建在室内用土坯砖砌成,炕膛内烧木炭用以炕干贴放在炕壁上表纸的设备。用火炕炕干的表纸,因之俗称“炕表”。
四、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表纸主要有制蔴、锻(碾)蔴、踩槽打浆(打浆也叫划浆)、捞纸、踏纸(也叫专纸)、炕(或晒)纸、分检折叠成刀、包装打捆等工艺流程。
  制蔴:有民谣云:“清明笋现形,谷雨笋上林。”当谷雨过后笋子长成嫩竹子到开六七托左右桠时,就是砍新嫩竹子制作竹麻的时候,此时竹农们将砍下去桠(含梢)的嫩竹、锻成两米五左右的竹锻,劈成竹片(俗称叫劈竹麻),待稍晒干后,又将这竹片用嫩竹篾捆成一个个约50斤左右的小捆,尔后将其集中投入、整齐平铺直摆在、浸泡竹麻的地下露天专用麻窖池中,再按窖池中投入竹麻数量的多少,按比例再投入一定数量的生石灰,俗称管灰,也叫块灰。最后引入放进清澈的河水,水要淹过头,让其在池内浸泡发酵。一般发酵时间需三个月左右,期间还要进行一两次上下翻动竹麻的过程,当发醇到竹纤维能从嫩竹片上轻易地分离出来时,即可取出用清水洗静晒干。这种晒干的纤维麻,即为成品麻,俗称熟麻。
  锻(碾)麻:锻麻或碾麻是将原料麻通过水碓锻或牛力石碾碾成絮状纤维,以达到入槽打浆制纸标准的过程,锻碾出来的絮状纤维俗称麻絮。锻麻是通过水碓助推木叶转轮运作而进行,而碾麻则是少数在无水力或水力不足,冲动不了水轮的情况下,就以牛力拉动扁圆碾槽石滚、在槽内将麻碾成絮状的过程
  踩槽打浆(划浆)踩槽打浆是将锻碾好的麻絮放进石板纸糟内,先放入少量清水,由人赤脚在槽内如同槽泥一样,反复用力揣踩麻絮,踩成润滑带粘性的纸泥,尔后再在纸槽内放进适当的清洁河水,用齿扒反复来回捣动池内麻浆,并捡掉池内的麻头或底物,使其均匀柔和,这种动的过程谓之打浆,也叫划(华)槽,另外在踩槽和划槽(也叫打槽或划浆)中间,必须在槽内加入适当的植物润滑添加剂,这种添植物添加剂俗名叫杨桃滑汁。杨桃即是当地山区所生长的野生猕猴桃,其径杆经捣烂取汁溶合于纸浆中,它的作用不但能使捞出的温纸易于分张专下,而且最主要的是增强纸张的柔韧性和光泽度,使纸柔和不易破,还能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植物芳香。
  捞纸捞纸就是用一种特制的细竹丝(多用仲竹、苦竹)编的纸簾、按规定的熟练动作,从纸浆池中带浆一次捞一张纸出来,平放在槽右侧的木板上,待捞到两三千张左右的湿纸砣并堆到一定的高度时,就用木榨压榨出湿纸砣内的绝大部分水份,移出纸砣,进入厥纸程序。
  厥(或专)纸:厥纸,也叫专纸,就是用一个小木纸踏,熟练地用纸踏踏开纸砣上每一张纸的一个小踏口,并从踏口利素地专下一张纸的过程,这种活多由女工或小孩做。
  炕(晒)纸:表纸(含黄表纸)有炕表和晒表之分,二者的规格相同,只是干燥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顾名思议,所谓炕表就是将专下来的张张湿纸,贴在纸炕上烤干的表纸。而晒表则是在晴天把纸铺在山岗地上,通过日(太阳)晒蒸发掉水分而干的表纸。晒纸较炕纸简便易行,且成本也低。
  分检、折叠专出来的纸经炕(晒)干后,收集于一处进行分检,分检就是把纸中的少数破纸及有庇点或厚薄不一的纸剔出来,留作加入踩槽、划槽(划浆)的纸浆原料用,剔除残次纸后的正品纸,又按规格和固定的规格形式、形状进行折叠,折好后的每叠纸的张数如为36张,就叫“大刀”,如为30张(个别有28张的)则叫小刀,“刀”也便成为宿松表纸的计量单位。分检和折叠的活儿基本上都是由女工,少数也有儿童进行的。还有纸张又分大小两种规格,大的叫“大炕”小的叫“小炕”,但大炕、小炕中的“大刀”、“小刀”纸的张数也都是相同的。
  包装打捆:为便于计数和运输,折叠成刀的纸,通常都要进行包装打捆。表纸的包装很简单,即是在捆纸时,在每捆纸的上下两面分别铺上展开的嫩竹脱落的竹壳再用青竹篾在中间紧紧捆扎两道箍不散捆。因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县内销、县外销的需要,每捆纸的刀数也不同,多数为每捆五拾刀,少数也有每捆壹百刀的,一担纸为两捆。捆打好后,用木纸踏子将每捆纸的两头磨平磨光,然后再在其上盖上或刷上各自生产商的长方形或方形的商号(集体经济期间惯用地名为厂名)戳记
  (本文初稿于1982年9月,定稿于2003年4月)

邱山竹篾器

  历史上宿松的竹篾器除县城南门、东门和筑墩以北的后山各地少有单项品种的生产外,其主要生产地在有竹海之称的今柳坪乡的邱山村,邱山村以其品种多、量大、销路广、专业化程度高而著称,其生产和销售总量要占到全县的60%左右,在1990年之前,这里曾经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竹篾器的地道的专业村,成为粮食及生产、生活用品来源的主要依托,是邱山村的支柱产业。
一、竹篾器的种类
  主要分竹器、篾器和工艺竹篾器三个类型
  竹器:有竹床、竹板、竹靠椅、躺椅、竹马儿(小坐発)、竹时厨(碗匮)、竹笕、竹杠、竹扁担、竹扒、竹连响、竹棍、吹火筒、竹桌子、茶机、桶夹、扫帚、索帚、竹筷、灯架、升子、菜饭筒、茶筒、筷子筒、浇简、粪、瓢、木船舱棚、猪食槽、鸡食槽、鸡舍、小竹屋、竹轿、竹门等
  蔑器:箩框类有板蔑箩和蔑丝箩之分。板蔑箩根据各地习惯,又有庆ロ(收ロ)箩和敝ロ(ロ大底小)、和礼箩之分。湖北蕲春县、广济县(今武穴市)兴敞口箩,县内和湖北黄梅县及江西彭泽、湖口等县则兴庆口箩。板篾箩中规格小一些的称为盐箩,还有为送礼挑担而专做的箩叫“礼箩。用细篾丝(含青篾丝和黄篾丝)所编制的各种规格式样的箩统称篾丝箩。箕类,有捞饭的筲箕,铲粮食等物的铲箕,挑土等杂物的土粪箕(也叫土粪都)、拾粪专用的粪箕,(也叫检粪箕)。篮子类有提篮、腰篮,花篮、扇篾篮、篾丝篮之分。篮按用途又有菜篮、洗红芋,萝ト等物的撞篮、送礼用的礼篮和背柴的柴篮(也叫柴篓)。框类有晒枪(框)、蒲篮、麻筛、米筛、针线考(鞋烤)、大烤、小烤等。篾折类:有储粮的旋折(俗称旋子)、凉晒东西的晒折、托楼板灰的扣折、晒菸叶的菸折、木船舱棚等用的蔑折,还有茶叶焙和斗笠等。
  工艺蔑器竹器:工艺器主要是指工艺性生活观型制岛的竹编、竹扎,如山水花鸟的窗帘、蔑扇、花屏、圆托盘、花篮、花盒、竹笛、刻花饭碗、笔架、插笔筒及山水花鸟仕女人兽图案的壁挂和各式花灯、龙灯、狮子灯等的竹扎等,还有道士用的祭事蔑扎。
二、产品销售
  历史上邱山竹篾器的产销量一般要占到全宿松县的六成左右,而且在湖北省蕲春县和黄梅县使用的蔑器中邱山生产的要占很大部分。另还有部分产品销到江西的湖口、彭译、九江和湖北的广济、罗田、浠水等地和本省的望江等县。其产品销售分三种形式。一是用户直接上门入户购买:二是由商贩客户上门自行采购贩买;三是由生产户挑货外卖,主要是湖北蕲春,黄梅及本省宿松三县的附近地区。如外出运行、多择吉日(好日子),三五结作同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期间,不准个体生产和自行销售,而统一由各自然村(生产小对)的蔑器厂生产,社员根据生产的多少,记工分参加生产队的分红,各蔑器厂生产的产品统一交由陈汉区供销社隘口分社的农副产品收购站采购,由生产小队集体结算,1980年前后才放开。
  竹蔑器产品的销售价格基本上都是随行就市,其交易和结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长期以来货币(现金)和实物兑换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以竹蔑器兑换的实物最主要的是粮食、油料,和棉花(絮)、土布、陶器、瓷器、鱼类以及各种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等。
三、历史与传承
  邱山篾器、竹器生产始于明朝万历年间,首先是马皇、罗湾、瓦雀、仓屋几个屋场的人外出到江西的德安、永修、武陵一带县去谋生,他们中的部分人在那里学会了做板篾箩、篾丝箩、晒框、蒲蓝、麻米筛和粪兜、梢箕的技术,继而又有阳坦、茶园、铺下、徐岭等屋场的人在江南的宁国、祁门,东至一带学会了做竹床、竹椅、竹柜、竹橱等咬匠技活,最后是余屋人又在清道光年间在湖北广济(今武穴市)、罗田县一带学得了制作竹蒸笼的技术。穷则思变,他们利用邱山丰富的竹子资源,在家乡进行了竹蔑器的家庭手工生产,其加工生产的品种,各屋场除有少数穿插生产外,基本上都有分工,如马皇主产板篾箩,瓦雀坝、仓屋主产篾丝萝、梢箕。粪兜,余屋主产蒸笼、罗湾主产晒框、蒲篮、麻米筛,阳坦、茶园、徐岭主产竹床、竹椅、竹板等。
  邱山篾器、竹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创新,逐形成一个分工细、门类多、品种全、质量优、产量大的名副其实的家庭手工业专业村。因产品讲究实用,使其在生活用品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当地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演绎了古老的竹文化,红及一时。
  当今随着各种塑料制品的普及和使用,使邱山竹篾器一落千丈。加之大批青年人进城务工,现在从事加工的只有一些中老年人,且品种也仅有蒸笼、板篾稻箩、粪兜、扫帚、竹床、竹椅、竹板、竹筷子等少数品种和节日的花灯、龙灯的灯架竹扎。依此形势,如无专业保护,再过几十年后,恐留给我们的将只有历史的记忆。
四、生产、编制、制作竹篾器的工具、用具
  生产竹蔑器的主要工具有竹斧、竹锯、竹镩、蔑刀、刮刀、铲刀、剪刀、锉刀、纤钻、蔑箩尺、蔑量尺等。制作各类竹器、蔑器制品分别要进行如锯料、破蔑、砍蔑丝、刨(刮)光、文火烧烤扭型等工艺流程。根据用料的优劣,如篾分青篾(头层)、黄篾(二黄、三黄)等确定产品的等级,好的称为作货,次的称为行货,约定加工的称为定做作货。
(1992年6月于邱山)
宿松雪枣
吴汉亮

  雪枣为宿松的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因其白如玉,形如枣故名。宿松产雪枣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1300多年前微州有个会雪枣技术的,名叫李传金的老汉,涉步干里到宿松余家团峦屋来探亲,见其家贫,就利用附近出产久负盛名的仙田红壳穗谷米粉为主体原料,将雪枣的制作技术传授给了余姓亲戚,余又传给了余家团屋的余姓同宗。
  制作雪枣,分制坯和制枣两大工艺流程,其中制坯是生产加工雪枣的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其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技术都有一定的讲究和奥密。因此旧时在余家团峦屋创作雪枣坯子的工艺技术,向来严守只传媳妇不传女的规定,所以至今仍基本上只有余家团峦屋能生产雪枣坯子,成为制作雪枣的专业村。后又经不断地改进提高,宿松雪枣闻名遐尔,声名远播,当时地方官曾将凉亭河余家团峦屋的雪枣进贡给唐太宗,获“落口酥”“延寿糕”之嘉誉。清慈禧太后暂住安庆时,有地方官又以凉亭河的雪枣进贡给慈禧太后,禧食后大悦,遂又封为“御善糕”。
  1953年县人民政府招集民间糕点生产技师,在县城菱河傍组建成立了“国营宿松县食品厂”。食品厂采购回余家团峦屋加工好的雪枣坯子后,再又加工成成品雪枣。除计划经济时期(含前后短暂时间)各行政区供销社的食品加工作坊少量生产加工成品雪枣外,一直以县食品厂为主体,进行雪枣的生产。产品基本上是在县内销售、消费,很少外销。1981年县食品厂将宿松雪枣定名为《御缮雪枣》,并制定了企业标准。同年由安庆地委(含池州)財贸部汪玉堂部长带队来厂视察后,向地区和地区各县及部门发了“送阅材料。此时县财政安排叁万元,又有安徽省商业厅安排省糖业烟酒公司全省统计会在宿松召开,事后给予宿松县食品厂两万叁仟元的扶植资金和五万元的无息贷款用以扩大生产。继而在1982年在省军区招待所召开的全省食品厂厂长工作会的分组讨论会上,由吴厂长将宿松“御缮雪枣”向六安和巢湖两地区的厂长进行了推荐介绍。后连续两三年有金寨、霍邱、舒城、巢湖等食品厂来宿松订购了雪枣坯子加工雪枣,其间并有金寨县食品厂的张厂长和霍邱县食品厂的李厂长等先后带工人来宿松学习雪枣的生产加工技术,使宿松雪枣走出了家门。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和进入,以及国营企业的改制,民营企业的兴起,现在宿松御缮雪枣的生产加工己全部转民营企业和个体家庭作坊了。
  历史上与宿松雪枣齐名的是“蔴园”,它是雪枣的孪生,同出在凉亭的余家团峦屋。它们制坯的原料和制作过程都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坯子的形状和大小不等。雪枣为长条方形,大小如枣,蔴园坯子方形,大小如鸽蛋。油炸好的雪枣滚上的是绵白糖,油炸好的蔴园滚上的是熟芝麻仁(多为白芝蔴)。
  制作雪枣的原料是粘性强的糯米,白芋(毛芋)浆、纯花生油和绵白糖。它要求用料优、锻粉细柔、和粉柔韧,蒸枣坯调控火候、蒸时要长,制坯摊开通风凉晒、防潮霉变,热油爆炸先急后缓,掌握油温火候,翻炸时间不宜过长,及时出锅上糖,上糖要匀要薄。
  宿松御缮雪枣香甜酥脆、浄爽、入口即化,有止咳化痰润肺的功效。为宿松传统的地方名优特产,它既是待客喝茶的名细茶点(俗称茶食),也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本文1981年3月写于宿松县食品厂)
传统名特产一佐坝咸鸭蛋、皮蛋
吴汉亮

  佐坝咸鸭蛋,皮蛋是宿松的一大传统名特产,它始于元末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此交战的1355年前后,时朱元璋为做好鄱阳湖水战的战前准备,委水师将军康茂才在龙湖、龙感湖设水师营寨调练水军并由常遇春等在佐坝的洪岭及金碧岭等地进行军屯军垦时,利用当地丰富的麻鸭鸭蛋资源与当地鸭农联合试制出来的一种耐储存的方便食品,以作军需。因产地而名佐坝咸鸭蛋、皮蛋。
一、自然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地处著明古雷池,雷水主源地的宿松佐坝,绣错于皖鄂赣三省间,属楚头吴尾的前沿分疆之地,大别山南端山麓的龙湖,龙感湖与长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相连相通在一起,而形成的广阔的水域,在安徽水面积仅次于巢湖,位列第二,这里又是孝子王祥卧冰取鱼的发生地。
  众多的湖汉纵横交错,丰富的湿地水草,芦苇浅滩和鱼类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和鄱阳湖一样,这里又是野鸭,大雁,白鹭,天鹅等候鸟迁徒的中途驿站。同时这里历史上既是放养湖鸭的优良基地,又是禽业及禽蛋的生产和加工的集散地,久负盛名,响誉周边地区。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是造就特殊品质的先决条件。宿松佐坝麻鸭蛋也就因此而闻名。佐坝产麻鸭,有一个相传的历史,此处放养于湖中的鸭群(俗称放排鸭,放湖鸭)觅小鱼小虾等野食,且又自然地与湖中迁徙的野鸭、大雁、白鹭等候鸟,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代代的自然交配,在不断杂交的过程中,逐步变换而成的羽毛灰麻色的麻鸭种群,即为麻鸭。麻鸭的特点一是野性强,会飞;二是个头小,体形特征相似野鸭;三是产蛋多,蛋壳表面也呈麻灰色;四是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
  因佐坝麻鸭产自雷池雷水之浜的佐坝地区,故民间又把这佐坝麻鸭、麻鸭蛋称为雷鸭、雷蛋。
二、佐坝咸鸭蛋,皮蛋的特色和工艺流程
  用麻鸭蛋经传统工艺秘制加工的咸鸭蛋,蛋黄金黄亮艳而油润,香纯而味美,用稻壳黄泥浆秘制包的鸭皮蛋,蛋白剔透玉碧,蛋黄盈柔滑润而清香爽口,余香绵长。
附:养殖及加工工艺流程  图如下
微信截图_20201020133059.png
三、传承及发展现状
  现今在佐坝地区,除分散的个体继续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外,今佐坝籍乡贤企业家宿松县乡园禽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尹国球董事长兼总经理与时俱进,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秉承绿色环保健康的新理念,搞特色产业,在碧岭建立了七百多亩山地的果蔬生产和在龙湖包了三千多亩水域的水产养殖、家禽放养的生产示范基地,有5万吨设备的禽蛋加工能力和万吨冷冻库。经努力开拓奋进、科学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过亿,集生产、养殖、加工与商贸物流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其咸鸭蛋等主导产品已行销全国ニ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并成为如沃尔玛、大润发等连锁超市的抢手货,为同行业的姣姣者,一枝独秀。
  (本文2015年5月写于县乡园禽业贸易有限公司)
啦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