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32|回复: 0

[本地资讯] 宿松县民间民俗收藏第一人——司国庆

670

主题

688

帖子

3540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19-6-19 11:57:19|来自:中国安徽安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记宿松县民间民俗收藏第一人司国庆

7960025acea253af9ff3ddb58a2fcf10.jpg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气(去)嘎打呀(夜)铁,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气嘎摇花灯,花灯摇到清明后,我要气嘎点王(黄)豆,王豆开花(绿)豆芽。······”这是在宿松县民间流传的一首古老歌谣,距今多少年?已经没人记得。但代代相传,口口相传,因通俗易懂,而在民间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他亮开低沉的嗓音,用纯正的地方方言,一板一眼唱了起来。古老的歌谣,圆润的唱腔煞是好听,将人立马带入一个遥远的年代······
391c8e0c7315fd66711afb7160015218.jpg

  唱这歌谣的人不是白发苒苒的老者,而是一位激情澎湃,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他叫司国庆,是被安徽省文化厅于2015年3月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宿松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司国庆不但爱好民歌,更爱好民俗。经他搜集、整理、收藏的当地民歌已经达到400多首,民谣200多首,谜语2000多条,俚语2000多则,关乎民间风俗、礼仪2000多种,民间故事100多种。经他搜集、归类、整理、收藏关乎当地民俗老物品已经达到3万多种。上至秦汉,下至近、现代。主要涵盖一切关乎民间生产、生活用品用具。其种类之多,实物之丰富,可谓琳琅满目,让凡是有幸目睹、到访的人无不概叹,唏嘘不已。

93e7bb5c0fcb6217ec7eb2e454ae02c9.jpg

  他是名副其实的宿松县民间民俗收藏第一人。
  古老的民歌,古老的物品,代表的是一种遥远的记忋,承载的是一种悠久的地域民俗文化。当这位年轻的80后从“远古”中走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更有他孜孜以求,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这位年轻人司国庆执着坚守。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钟情:少时记忆
  司国庆今年36岁,他是家中唯一的独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早年从乡下搬到了城里,在县城车站旁开了一家餐饮店。由于经营有方,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a2d174d1f1b511456ab0dd84a978fd89.jpg

  司国庆在城里进了小学,上的初中。那时的他并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尽可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司国庆打小性格孤僻,没什么爱好,也不愿与同学交往。童年,在农村外婆、奶奶家,他耳濡目染了农村生活,尽管孤寂、单调,但他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已的乐趣。他的外婆在他出生的前一年就已经去世,所以,他最信赖和亲近的就是那些邻家的婆婆、奶奶。那些婆婆、奶奶见他讨人喜欢,不时给他讲一些农家小故事,唱唱儿歌。那时的司国庆还是懵懂无知,但他就是在外婆家听着这些婆婆、奶奶的故事,听着这些儿歌、童谣长大。

bc233483054eaba39e7aacd5109520ad.jpg

0f9deb12054f41445def8d6a5972e82e.jpg

  他希望自己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外婆陪伴他长大,但对他外婆没有丁点记忆。他奶奶在他3岁时也离开了。于是,一个家庭中的老人成了他儿时心中的一种念想和渴慕。

  外婆家、奶奶家,老人们信口拈来的那些童谣和那些民间神话故事,让年幼的司国庆对这个未来的世界和社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天生胆小,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始终保持自已的距离,避免受到伤害。他自尊要强,认准的人和事从不轻易改变,自认为脑子里就一根筋。

  1995年,正当他12岁,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后,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磨着一块古铜钱。他很好奇,于是,上前问了起来。这名邻居的孩子告诉说,他在做飞镖,只有磨出锋刃来才算是飞镖。

0dfec4196c8acaf0b43be5b0da253adc.jpg

  “飞镖”?“干什么用”?司国庆当然不懂,他倒是对地上的古铜钱发生了兴趣。但见这枚小小的古铜钱圆中带方,上面并打印有他还不认识的字。他壮着胆找这位邻家的孩子开口了,能不能送他一个,他也想玩“飞镖”。 这孩子毫不犹豫从地上捡起一个送给了他。并教他怎么打磨?怎么玩?
  司国庆拿到这枚小小的古铜钱爱不释手,上下翻看起来。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他只想拥有更多,于是,跑回了家问妈妈。妈妈告诉他说,这是一枚清朝嘉庆年间的古钱币。留着吧,留着有用。
  古钱币?还有用吗?这让年少的司国庆大开眼界,于是,没事总爱拿出来当宝贝一样翻翻看看,总想从里面探究出什么来。
  1998年,那年他15岁,正上初中。一次,他去外婆家偶然发现隔壁住着的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正在家里包着一双小脚。他很是好奇,这样的“棕子脚” 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小脚是怎样“炼” 成的?包起来,走起路来疼吗?这是他这个年纪无法想象的。
  老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可这样的小脚老太太在社会上并不多见。她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对司国庆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心存好奇,象是在生活中发现了“怪物” 一般,这种“三寸金莲” 的小脚让司国庆再也放不下。他想,他要保留下来,探个究竟。于是,他开始不停地打听,问老人,问妈妈,问邻居家的婆婆、奶奶。

4deedef2c284f0098bf03de8a71ab1d4.jpg

  他用一个破旧的相机记录下这些老人,开始收藏下这些稀奇古怪的小脚鞋。他说,他这么做并不是变态的僻好,就感觉随着这些老人的逝去,消失的也可能是一种不多见的民俗文化。记录下她们,见证她们,让我们后人知道和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演变、时代的进步,何偿不是一件好事?
  同在那一年,因醉心痴迷于古旧物,还有“小脚” 老太,怕影响了学业,耽误了前程。父亲发现后,狠狠教训了他一顿,说他不学好,不务正业,将来没出息。
  司国庆在父亲的强势下没有低头,他据理力争,和父亲狠狠地吵了一架。父亲知道孩子是个犟脾气,也不想过多地伤到孩子的自尊,狠狠地向他甩了一句,“你是火烧牛皮自转弯。到时考不起大学等着后悔吧!”
  父亲的话并没有让司国庆听进心里,倒是那句“火烧牛皮自转弯” 让他咋不懂。事后,他还真找来一根牛皮带,尝试用火烧着。发现燃烧的牛皮慢慢紧缩曲卷起来,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那句话的意思。原来不听别人的话,等吃亏了,后悔了,才知道自己错了,才会为自己找台阶下,打圆场,但可能为时己晚。
  是的,他象是一头犟“驴”。他说,他干的事没有也不会有后悔。既然有兴趣和爱好,他就一定能把事情干好。父亲口头上的一句老话没有劝醒他,倒是让他对民间俚语、俗话、歌谣、灯谜、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一发不可收拾。


痴情:青春无悔
  1999年9月,司国庆进入到安庆市黄梅戏学校学习美术。学校的生活并没有让司国庆得到任何改变。倒是四面八方的同学,特别是那些农村来的同学让他心生好感,眼前似乎又打开了一扇窗口。
  这年暑假,一位同寝室来自大别山区岳西的同学告诉他说,看你平时那么喜欢并钟情于老物件、老歌谣,这些在我们老家那一带随处可见,随时可听。这个暑假,你不妨随我去一趟我的老家去发现、挖掘搜集你的所爱,说不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司国庆听了兴奋至极,二话不说,在身无一分的情况下,全靠这名同学提供帮助,去了岳西大别山深处,且一呆就是一个星期。他冒着酷暑高温,硬是跑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庄,探访了那一个个山里人家。一次,听一个山里农妇唱起一首歌谣:“家住团陴街,坐北朝南开。她家有个女裙衩,胜似祝英台······”

8108c0508f6d352c24333f0ff9d44fdc.jpg

  一首完整的原生态的歌谣,通过这位农妇之口没有配乐,一翻清唱,顿时,让司国庆听了如痴如醉。他掏出纸和笔迅速记录了下来,并用随身携带的录音机录了下来。
  “大路360,小路180”。 农家用的竹蓝在城里并不多见。而农户家所用的特制“割底刀” 更成了他眼中的稀罕物。他找同学借来钱,毫不吝啬要买下来,收藏下来。他说,这些老物件即使是在偏远的农村也很快消失殆尽,再不保留,就很难找到了。
  回到家后,他将这首歌谣放出来欣赏。让他没能想到的是在一旁的父母听了也跟着轻轻哼唱起来。父母告诉他说,其实,这就是大别山一带农村广为流传的《十二时辰歌》。
  之后,每年的寒暑假,他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不分日夜到乡村、进农家,听歌谣、看老物,只要与过去的民间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品,老曲老调他都要倾其所有,搜集下来,以期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远去的民俗物品一旦遗失、遗落,将是不可弥补的。对他来说,了解地域民俗文化,没有比这些真人实景更重要了。

ee0aa2948273713762b185b61cf09515.jpg

  2002年,司国庆从学校毕业后,他原本可以去广东一家艺术品公司工作。可是,为了他钟情的民俗文化事业,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放弃,不忘初衷,坚持所爱所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哪怕这条路上,遍地荆棘,伤痕累累,他也无怨无悔。
  2003年底,司国庆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当了一名武警战士。在部队2年的时间里,也是司国庆静下心来学习、研究民俗文化,提升自己文化品味的2年。
  在这2年里,他读完了鲁迅的全集作品,感受了不一样的中国乡土文化。他反复品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看《中国小戏》、《中国民俗》、《中国歌谣》、《百工匠》等书藉杂志,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作全面了解学习,从中以吸取精神养份和力量。没有钱买书,他最爱逛的就是旧书滩,淘的就是自己好生欢喜的旧货。

12239b6617d677c4866bb2f67e4cd0e7.jpg

  他说,在部队这2年,他不但学到了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学会了成长,学会了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去坚守、去践行。
  那是2005年的“五一” 劳动节,司国庆从部队探亲回家。假期仅有5天,他回家不是看望父母,而是惦记着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还健在吗?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他们讲授,需要他们一点一滴帮助记忆。
  到家的第二天,他便赶到50公里外的复兴镇去搜集他的宝贝,寻找和发现他的钟爱之物。5天假期中,他没在家呆上一天。之后,又去了宿松千岭乡、佐坝乡以及县城周边的大小村庄。他说,那会儿他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他心里总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促使他奋力前行。他没有疲倦,有的是浑身使不完的劲和喷薄而发的激情。他说,这应该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拯救已经让他感到了刻不容缓。
  这年底,司国庆下决心从部队退伍回乡。基层派出所,县公安局治安警察,这些让人眼热的工作都没能让他安下心来,最终还是选择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从事他一心一意热爱和钟情的民俗文化事业,去搜集、整理他所酷爱的民俗老物品,整理、收藏那些来自民间的文艺作品。

8940758bc961d0b835f22906c2e3ce66.jpg

  前后22年中,司国庆已经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每一个村落,以及邻近周边县、市。围绕大别山,他不止一次到过湖北的麻城、英山、蕲春、黄梅和江西九江等地。为了收藏在民间早已流失的老物品,古书史料,他远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不厌其烦,矢志不渝只为这些珍贵之物在他的手上完整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那是2014年7月的一天,司国庆突然接到望江县麦元乡一位朋友打给他的一个电话,说是无意中收到一个清朝时的“齿录” 册子。这“齿录” 册子是拥有功名之人的生平事迹记录薄,就相当于现在的重要人事档案。
  接到电话后,司国庆没有半点迟疑,迅速包下一辆车赶往望江朋友家,如愿以偿拿下了这本难得一见的清朝“齿录” 册。当他赶回家时,已是淩晨3点。
  在搜集这些老物品中,他空手而归的日子也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那是2016年4月,他乘车到宿松县隘口乡西源村。其时,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他只能徒步翻山越岭过西源经隘口乡风和村陈屋组再辗转去紧邻的太湖县深山里。在跑了几个村庄后,此时天色已晚,更是无路可走,他只能原路返回。这一路跌跌撞撞,满是失落,饥饿、困顿不时向他袭来。他只记得这次到家后,他足足睡了4天,像是得了一场大病。
  去年8月,远在安庆的一位老人联系上司国庆,告诉他说,他平时爱好收藏古藉资料,现家中有一套为清朝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老人说,他有2个孩子,现都在南京工作。他年岁大了,对古藉资料也难以保管。2个孩子并不喜欢这些,叫他统统放弃。唯有这套《宿松县志》老人舍不得,总想在古藉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老人说,如果你感觉有收藏的价值和需要,可以优先考虑。
  司国庆刚一听说就如获至宝,他迅即赶往安庆,找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说,因这套县志弥足珍贵,他要价5万。司国庆哪能承受这个价格?他告诉老人说,他之所以搜集这些古藉资料,并非出于买卖,而是用于收藏,保存好一段完整的历史史料。老人被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精神所感动,愿以36000元的价格成交。
  你说,这价格值吗?司国庆告诉说,对于古藉史料在市场上已成孤本,当然值。对收藏爱好者保存一段完整的史料,这是历史的见证,让后人研究、探讨其时的历史没有什么值不值。

实则信然~

忘情:以梦为马
  2010年10月,司国庆在他26岁那年结婚成家。结婚10年,他已经有了3个孩子。大孩子在小学4年级,底下2个孩子是一对双胞胎之子,也已经上小学3年级。
  这是一个幸福,让人羡慕的家庭。司国庆说,其实不然。去年,他妻子还吵着要和他闹离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够丰厚,家庭生活常常出现拮据。妻子要照顾孩子,  顾不上工作,3个孩子要上学,他又没有什么经济收入。而支撑这个家庭的完全是靠父母交给他们在城里当初用于经营餐饮的2间店面,现在用于出租,每年可获得10万元的租金。
  这10万元的租金,他和妻子商定,必须拿出6万元用于他跑路搜集整理古民俗物品,搜集收藏古藉文化史料。妻子常常抱怨他说,放着安稳的工作不要,好端端的日子不过,整天东奔西跑,疲于奔命,也不知为的什么?图的什么?那一堆堆乱石破瓦、坛坛罐罐、破铜烂铁、稀奇古怪的粗衣布条、针头线脑,能有多大作用?还真能当饭吃不成?整个家充斥着这些老、旧物品,老气横秋,这日子还怎么过?
  也有身边的人劝他,早点收手、放弃吧,别做一些无用的功。快乎日子不过,尽过一些潦落日子。更有人微言,这就是一个脑子有毛病,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父亲在他年少时就已经断言,他是“火烧牛皮自转弯”, 不撞南墙不回头。从最初的反对到现在的麻木不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穷折腾,瞎捣鼓。唯有在北京务工的母亲在他出现困难时还能助他一臂之力,这让他感到些许安慰、轻松不少。
  好也罢,歹也罢,是悲是喜?司国庆说,他喜好钟情搜集民俗物品,搜集整理民间古藉史料,源于对民俗文化的钟爱。他说,通过很多民间民俗物品实体,可以让人感受到在人类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勤劳、聪明和才智,感受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搜集和收藏这些渐行渐远的古物品,是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他不同于那些买进卖出的古玩贩子和商人,为利益而驱动。他只想给后人留点什么,这种民俗文化的缺失和断档,都只会带来遗憾和美中不足。所以,单从经济利益的层面上,他只有付出,没有收益。
  对他所做的一切,他渴望别人的理解,更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司国庆告诉说,早年,他在搜集民间歌谣和故事时,除了花时间和精力,他也没少花去钱财。

6b8385ba069ba1474bdf935d6ebb8c86.jpg

  那些民间口头文学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传唱几句。而要请他们开口则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打消顾虑想唱、愿唱,想说、愿讲。记得那是2008年的冬月,司国庆有幸结识了孚玉镇弹山村官塘组项多英老人。老人当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她既会唱民歌、民谣、小调,又会讲俚语、俗语,从明、清到解放初期的民间民俗文化掌握不少。为了从老人那里得到真传,他每次去都要带上一些吃、喝、用的礼品给老人,这让老人很是开心,也乐意唱给他听。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学会、记录下了100多首歌谣。2010年正月,老人不幸去世,这让司国庆伤心不已,买上祭品坚持要为老人送上山。
  还有一位老人叫张的妹,家住孚玉镇蒋圩村。他打听到这位老人会2首民歌——《南风悠悠北风凉》、《当兵歌》。其时,老人也有80多岁。他第一次找到老人时,老人想唱,但遭到家人的反对。为了想办法把老人的2首歌收录起来,他一次又一次接近老人,并说服她的家人让老人开口唱。需要付出报酬,他也心甘情愿。他打听到老人喜欢食用毛鱼,每次去都不忘带上一点见面礼。
  真情打动了老人和她的家人,终于收录成功。2016年,张的妹老人去世,司国庆为此难过了很长一段很长时间。
  司国庆告诉说,22年中,他无形当中送走了几十位老人,再也听不到她们的歌声和故事······

d2288b44e73b9628ac83f7f2e4903b6f.jpg

  一边是不停地搜集、记录,整理,一边是为栖身之地左奔右穾,焦虑不安。
  早在2013年7月,宿松县趾凤乡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景点,找到司国庆不妨将他搜集到的民俗物品迁移搬进靠近乡政府的“养英山庄” 用以展览,吸引游客。
  这“养英山庄” 乃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钦点吏部主事、通议大夫贺颀之子贺廷桂所建。这是宿松一处古建筑旅游景点,如果施以司国庆的民俗物品展览,当然不失为一个好处所。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在搬进山庄一年后,房屋出现严重漏风漏雨,阴暗潮湿,导致很多民俗老物品损毁严重,展览难以持久,继续下去。
  司国庆说,仅这一次的损失,初步估算就在上万元。
  如何生存?让这些老物品有个安身之地?完好无损?要知道,这些民俗物品的得来实属不易,可让司国庆费尽了心血,平时,他视为宝贝,看得比自已的生命还重要。
  2015年7月,在距离县城6公里处的佐坝乡徐岭村,司国庆用每年8000元的租金租得一处民用空房作为暂存之地。他一次付下了3年的租金,不想捣腾来,捣腾去,而这些老物品也经不起反复搬运、捣腾。他在屋后开挖了一个院子用于堆放瓦罐之类的老物品。不曾想,开挖后不久,由于山体塌方满是泥石流,一夜之间让他损失惨重,叫苦不迭。
  到了2018年3月,他搬来县城二中一处废弃的学生宿舍,每年仍需支付8000元的租金。但这里又能是长久安身之地吗?司国庆告诉说,当然不是。学校对此早有明确告知,搬离只是或早或迟的事,这里只是给他提供一个临时的落脚点。
  为生活发愁,为这些民俗物品担忧。司国庆说,依他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和愿望,想办起皖西南一家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他有这个心,但他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力。
  曾有众多的商人找到他,以提供场地与他合作开发交易市场。但他都毫不留情拒绝。他说,这不是我想要,也不是我想做的。他希望能有有识之士与他合作,更多地作公益性的开发和展示。

1d3e04e3df602cb51c62f62ed7a6e460.jpg

  每日,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政府官员,也有民间爱好者。他们有远道慕名而来,也有近处一睹为快。他们都发出一个共同的感叹和心声,谁来保护和拯救这些几近丧失的民间民俗物品,谁又能圆上一个年轻人司国庆的梦?
  我们说,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宿松是安傲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据史料记载,从文帝16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人类生活史了。宿松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既是西汉古松滋候国旧址,又是众多历史名人游历之地。浩繁的历史上优美动听的传说和脍炙人口的诗文,为这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奠定了基础。

fb67e30bfdb77adee22203d264a548ac.jpg

702377309f3d948b62bdf326f183197f.jpg


  宿松县在2008年——2010年,通过两年的全县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有16大类别340个非遗项目。这些宝贵遗产反映了宿松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动与生活的文化轨迹。勾勒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俗文化。而发现、挖掘、保护和利用更是迫在眉睫。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文化需要传承,民俗文化更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司国庆,一个80后年轻人用一份使命、责任和担当,用一已之力痴心不改,深耕在乡土民俗文化中不离不弃。让民俗物品为民俗文化提供了场景实证,民俗地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执念。这是一个人的坚守。需要我们去作共同的呵护和守望——
  “哥汉(锄)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耳边再次响起司国庆轻轻啍唱起的宿松纯正歌谣——《打铁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眼前,仿佛是一叶扁舟正独自摇向远方的“外婆桥”。

商务合作:13329260808(微信同号)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