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8|回复: 0

安徽“11勇士”讲述南苏丹维和往事

1449

主题

1453

帖子

7372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19-5-11 08:31:31|来自:中国安徽合肥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5月4日,张正辉荣获“合肥市五四青年奖章”,他笑称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在市公安局举办的首届合肥市“十佳公安青年”命名大会上,这位35岁的民警分享了过去一年远赴赤道国家南苏丹的维和经历。他动情地说,“这是我致青春时最难忘的一程,最厚重的一笔”。
  一年前,张正辉结伴来自全省公安各条战线的10位勇士,跨越万里来到环境复杂、饱经战乱的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南苏丹11勇士”由安徽公安首次单独组建,是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队伍里,有第二次执行维和任务的警队长罗志勇,有合肥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许志毅。5月5日,罗志勇、许志毅和张正辉做客中安在线访谈直播间,向广大网友揭秘一年来在南苏丹难忘的维和故事。
  2007年至2008年,张正辉曾在非洲赞比亚的一个中资企业里做过两年的翻译。2009年,他回国后做了警察,本以为此生没有机会再回非洲。9年后,他成为了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以“国家队员”的身份再回非洲大地。
  获得“国字号身份”不易。据介绍,成为联合国维和警察,需要参加长达数月的全封闭式培训,并通过省内初选、公安部遴选、联合国甄选考试,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达任务区后,往往又要面临各种未知的危险。”罗志勇说,在参加维和行动之前,他们维和警察对于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已有一定了解,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罗志勇上一次“偏向虎山行”,是在2001年10月12日。那年,26岁的罗志勇随中国维和警察分遣队乘飞机离开北京,踏上了生死未卜的东帝汶维和之行。谈及维和情结,罗志勇理解为是一种家国情怀,他喜欢边塞诗人荡气回肠的诗句,将为国效力的情怀根植心中。
  许志毅说,2018年4月21日,他们一行12人(其中有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一名教员加入警队)从北京国际机场出发,次日到达万里之外的乌干达恩德培,“这里是联合国维和后勤基地,我们在这里办了相关的入职手续后飞赴南苏丹首都朱巴。”许志毅说,在朱巴经过一个星期的岗前培训后,他们12名队员被分配到了该国四个地区。
  许志毅和张正辉也认为,代表国家执行维和任务,是不可推辞的义务和责任。不过,两人从朱巴搭乘直升飞机来到600公里外的本提乌时,目之所及皆是战争留下的弹孔、满目疮痍的建筑物、被烧毁的汽车残骸,两人更加意识到和平的珍贵。
  南苏丹是东非的内陆国,地处烈日黄沙的赤道。该国全年旱季雨季分明,白天气温常年保持在40度至45度,除了面临高温考验,气候导致这里的生活饮水很成问题。“雨季的时候天天会下大暴雨,饮用和生活用水很浑浊。”罗志勇说,南苏丹水资源不多,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更是十分匮乏。朱巴是南苏丹的首都,可在这儿,市政供电、自来水供应等基本城市功能也不能完全实现。”联合国维和步兵营的官兵需要从10公里外的白尼罗河取水,交给专门负责净化水源的水电班进行处理。”而在偏远的本提乌,张正辉和许志毅则要到指定的取水点取水,“官兵驾驶的水罐车往取水点取水时均是重点护卫,要时刻防范当地武装的滋扰和侵袭。”
  怕在非洲吃不惯,出行前,妻子在许志毅的行李箱内装进了面条、方便面、咸菜和做饭用的厨具,小到针线,大到被子、枕头、蚊帐等生活用品。公安部、安徽省公安厅党委也对勇士们一行关心备至,“南苏丹虽被联合国界定为‘非执法任务区’,联合国维和单警不配发枪支,但出征前,上级领导们还是为我们配备了防弹钢盔、防弹背心、辣椒水、警棍、强光手电等警用装备,药品、口罩啥的也都带上了。”许志毅说,他们在物质上准备充分,和其他国际同行相比处于一流水平。尽管快要“武装到牙齿”,当地蚊虫肆虐的状况,还是让他防不胜防。
  “当地缺水、缺蛋、缺青菜,唯独不缺苍蝇。”许志毅说,本提乌难民营的一个肉摊上,苍蝇的数量能将肉面“盖”成黑色;在驻地食堂,成群的苍蝇见到饭菜蜂拥而至,许志毅和队员们逐渐适应了“左手扒饭,右手驱蝇”的饮食节奏。糟糕的环境带来了身体不适,担任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警队长的罗志勇说,一年来,不少队员们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还有人得了疟疾。许志毅腹泻了一个多星期,张正辉被蚊虫叮咬后,身上的脓包一个月不见好转,至今留下深深的疤痕。
  抵达南苏丹前,罗志勇和队员们都清楚,他们此行任务是保护平民、保障人道主义援助的顺利开展、监督人权、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实施。彼时,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已经签订了新的和平协议,该国大规模战争虽得到遏制,但各地小规模的冲突一直没断。在冲突区域,难民还是躲避在联合国搭建、管理的难民营内,不敢回家。
  据统计,南苏丹有20多万难民。警队长罗志勇所在的朱巴地区,有1号、3号难民营共3万余人。而地处南苏丹北部的本提乌地区是传统努尔族的聚集区,反对派的老家。此前数次大规模冲突,让这个荒茫之地遍布平民伤亡,成为联合国在南苏丹最大的难民营,人口数量超过12万人。
  “本提乌偏远且交通不便,联合国的保障很难及时到达,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也没有衣服穿。”张正辉说,极度的贫穷滋生了大量的犯罪,很多矛盾冲突的根源可能就是一斤高粱,半斤油,一件旧衣服。难民营里也经常出现持枪抢劫的土匪,土匪持着AK47步枪,拼抢像高粱,旧衣服、旧床单这些生活基本物资。
  去年10月17日凌晨2点,本提乌10岁小女孩巧蒂尔的母亲刚刚在自己的窝棚里生下了第三个小孩,母亲又累又渴,就让巧蒂尔去叔叔家里借点红糖,烧点红糖水暖暖身子。巧蒂尔出门不久就遇到了四个劫匪,两个人扛着AK-47,一个人拿着长矛和手电筒,还有一个人扛着布袋,劫持巧蒂尔原路返回。
  回到家,四个劫匪不顾妈妈的苦苦哀求,拿走了她家仅有的几斤高粱,两条毛毯。就这样,一家人在窝棚里冻的瑟瑟发抖熬到了天亮。天亮后,巧蒂尔跑到村长家中,用村长的电话报了警。
  张正辉带着队员赶到了巧蒂尔所在的窝棚,她母亲没喝上红糖水,没有进食,非常虚弱。“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惊魂未定的妈妈,那一刻我内心非常的愤怒、难过。”张正辉说,他下定决心要抓到几个劫匪,冒着生命危险与队员们奋战两天,成功抓获了四名劫匪。“我去她们家中告诉这个喜讯,看到了巧蒂尔和她的妈妈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那一刻,我觉得虽然离家万里,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张正辉说,根据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行动准则,他们非持枪警察(联合国单警)在遇到枪林弹雨类似的武装袭击的时候,为了减少联合国方面人员的伤亡,他们是被要求要尽可能撤离到相对安全区域,现场由联合国部队和持枪的防暴警察处置。
  去年11月8日深夜,在本提乌难民营内,由7人组成的一伙歹徒持2支AK-47步枪在难民营内抢劫。身为本提乌难民营警察局案件评估队队长(职责类似于国内的刑警队长)的张正辉接到报警后,和来自加纳的防暴警察一起去围堵这些歹徒。遭遇战中,歹徒们向警察开火,一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带着火光“嗖嗖地”地在他头上和身边穿过,他感到自己命悬一线。后来,周边愤怒的难民自发出来去抓这些歹徒,在警民的合力围剿下,最终现场打死一名歹徒,抓获一名歹徒。“我们继而在当地政府军的帮助下抓到了剩下的逃犯。”张正辉说。
  安危,时常让张正辉和队员们置之度外,也成为万里之外的家人每次通话最重要的叮咛。
  “南苏丹当地的通讯运营商提供不了日常上网的服务,但是联合国有卫星上网的服务,网速慢,微信文字交流没问题,图片视频几乎不可能。”张正辉说,他后期调到瓦屋难民营工作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了营地内有一颗大树离信号塔最近,大树上有2G信号(2G信号较好),很多人就排队上树给家人发发信息。”
  44岁的罗志勇说,他们三人都是“二宝爸爸”。远渡重洋的维和日子里,三人最想听到就是孩子叫“爸爸”的声音,“那种纯真稚嫩的声音,甜甜的,真的能穿越一切战火硝烟,直抵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今年1月的一天,罗志勇置身联合国朱巴一号难民营孤儿院,当院内400多名孤儿齐声向他和队员们鼓掌并喊出“爸爸”时,他一瞬间被感动。原来,“爸爸”的音儿在异国他乡一样甜。
  这令人动容的场景,被许志毅摄录下来。罗志勇说,无论哪里的孩子,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孩子们以此感谢不远万里赶来,肩负和平与责任的中国维和警察;孩子们不希望再生战事,希望能够吃饱穿好,有自己的书包、游乐场和童话梦想。
  相信,这一切会在“中国蓝盔”的见证下实现。(记者 吴洋)
  (责任编辑  牛丹妮)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