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5|回复: 0

鼻炎的背后就是阳气不足了

1351

主题

1392

帖子

7090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18-6-7 12:01:59|来自:中国安徽合肥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截图_20180523120430.png
       先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鼻炎”患者数量快速的增长呢?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外界的环境的影响,二是我们体质出了问题。
  “鼻炎”是一个西医病名,中医没有这个叫法。它的定义是: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
  相对西医而言,中医在看待“鼻炎”上有自己独到的一套认识和诊疗思路。中医认为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场所,通过肺系(喉咙、气管等)与肺相联,鼻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通气和主嗅觉。而鼻子是否能够正常执行这样的生理功能,又要依赖肺津的滋养和肺气的宣发运动。肺津充足,肺气宣畅,鼻窍就有了足够的营养和动力,所以通气顺利,嗅觉灵敏;反过来讲,肺津亏虚,肺失宣发,那么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嗅觉迟钝等问题。所以《黄帝内经》里面说:“鼻者,肺之官也”“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中医看待问题是从整体出发的,鼻子出现问题不能只着眼于鼻子局部,还应该从它更深一层的病因去考虑。
  “肺主皮毛”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今天突然降温,你又没有及时加衣,外边的风寒从皮毛进来,伤到你的肺,影响了肺的正常生理功能,然后出现鼻塞、咳嗽。
  这个时候怎么解决呢?老人们常常熬碗热姜汤给你喝,再洗个热水澡或者泡个脚,出出汗,让邪气从皮毛再出去,你发现鼻子就没有那么塞了。
  中医把常鼻塞,流清涕不止的疾病称为“鼻鼽”,类似于今天西医讲的“过敏性鼻炎”;把经常鼻塞,流脓浊鼻涕的疾病称为“鼻渊”,类似于西医讲的“鼻窦炎”。
  进入春季以后门诊上流清鼻涕、打喷嚏的孩子明显增多了。万物复苏,阳气在升腾过程中又不稳定,白天太阳还很大,到下午点就开始凉了,或者前一天还很热,第二天气温就骤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稍不留神就会感受风寒,出现鼻塞喷嚏的情况,而且这样的症状有些时候会持续较长时间。
  带去医院看,很多得到的结论就是过敏性鼻炎:你是花粉过敏,你是螨虫过敏,你是鸡蛋奶粉过敏等等。传统中医并不这么认为,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你本身正气很足,邪气就拿你没办法,还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些孩子出现身痒,湿疹,去医院找不到原因,就让查过敏原,一查几十种食物过敏,甚至连大米、鸡蛋都列在其中,那孩子就不吃了?这个错不在大米,在于自己的脾胃功能弱了,不能消化吸收这些食物。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调理脾胃,让他能够接受。而不是去回避问题,因为怕过敏就以后都不吃了。
  过敏性鼻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受了邪气,伤了肺气,再深层一点就是伤了人体的阳气。阳气不足,想驱除邪气但又不能彻底排出去,就残留在体内了。我们发现这样的病人有一些共性,气温高的时候鼻涕就不怎么流,气温一低清鼻涕就开始流了,这本身就说明自身的阳气不够,要靠外界的阳气去支持他。
  还有到了温度低的地方或者一吹风就开始流鼻涕打喷嚏,也是因为阳气不足。我们中医有一个名词叫“卫气”,这个卫气就是来源于体内的阳气,是在体表的阳气,顾名思义,它可以起到防御温煦的作用,阳气不足,卫气就不足。
  伤阳气的机会很多。比如饮食上不注意,生冷水果吃的很多,夏天一来就要吃几个冰淇淋,就是这些寒凉的东西最容易伤脾胃,伤阳气了。
  鼻塞:当人体受到风寒邪的侵袭,寒主凝滞,阳气不能正常流通,气血在鼻中的运行也会受到阻碍。这个时候类似于物理学中“热胀冷缩”的原理,我们用热毛巾去敷一下鼻子,就发现可以有效缓解鼻塞症状。
  鼻流清涕不止:寒邪伤人阳气,我们讲人体的津液要靠阳气去推动和转化,就像地上有滩水,要有太阳去晒,有足够的热量才能蒸发掉,如果人体阳气受损,津液不能气化,那这个清鼻涕就会止不住的往外流。
  打喷嚏:说简单点就是阳气向上向外运行的过程中受到了寒气湿气的阻碍,走的没那么顺利,最常见的就是早晨起床要打几个喷嚏。人醒了阳气要向外走,可是里面阳气又不够,外面又有寒气闭着,他想出又出不来,就靠打几个喷嚏把它逼出来。到了中午太阳大了,温度升高了,打喷嚏的情况就会减少了。
  鼻痒,眼痒,耳痒:这个和阳气的发散障碍有关系。说具体一点,是阳气中的卫气正好是从这几个部位出来,布散到全身的,它想要发散可是又发散不出来就会出现痒的症状。
  对于这样的病人,我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温通阳气,驱散寒气。
  案例:任某,男,3岁,鼻塞,流清涕伴喷嚏两周来诊,之前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家长代诉,半月前因天气变化未及时加衣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后经西医治疗发热、咳嗽消除,但鼻塞流清涕的情况一直存在。再询问鼻塞流涕的情况在温度高的时候会缓解,舌色淡舌尖红,苔薄白,脉浮缓。
  考虑这个孩子本身阳虚,又误用了寒凉药损伤了阳气,导致寒邪存留体内不能排出。治疗应该以温肺益气,解表散寒为主,开了三副小青龙汤加党参。家长反映当晚服汤药一顿,第二天鼻涕就不怎么流了,吃完三副就好了。这一例是见效很快的了,可是如果这种症状持续时间长了,阳气越来越弱,寒气堆积的越来越多,病位越来越深,再经过一些错误的治疗,再治起来可能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再来谈谈中医的鼻渊,类似于西医的“鼻窦炎”。鼻窦炎的炎症不单单在鼻腔中,已经蔓延到鼻窦的位置了。这类患者的症状一般可以见到鼻塞,有些患者甚至完全闻不到气味,流浓浊鼻涕,时常觉得头昏脑胀,严重时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那么中医是怎么来看的呢?
  我认为这个浓鼻涕,就是体内的湿气。湿气越重,症状就越重,鼻涕也就越多。《内经》讲“肺在液为涕”,肺的功能如果正常,可以推动津液去营养滋润鼻腔,又不至于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是一旦肺气不利,不能正常布散水湿,就会出现废弃的津液停滞在鼻腔的情况。这个水停在这里时间久了,影响了阳气的正常运行,还会出现化热的情况,就像下水道的废水那样沤了,变粘腻变臭,出现脓鼻涕时甚至还有腥臭味,这个中医叫“湿热”。一旦湿热形成就没有那么容易去除干净了。中医讲湿邪属阴,热邪属阳,湿热两种邪气交织在一起,就像是我们吃的那个油裹在汤面里一样,难解难分,缠绵难愈了。
  这个体内的湿气形成,除了肺气的布散不利,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了呢?其实水液在我们人体内正常运行,除了要靠肺气的宣降以外,还要靠脾胃的运化,心气的温煦,肾阳的蒸腾,还要靠肝气的疏泄,可以说是五脏六腑通通都要参与进来才行。所以中医治病是要有整体观的,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局限在一个病位的某个症状上。
  这样看来,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就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二者的病位都在鼻部,属肺,都会出现鼻塞、流涕的情况,只不过一个是清鼻涕,一个是浓鼻涕,前者邪气属寒多一些,后者邪气属湿多一些。
  但是二者又不能完全的分割来看,我们临床常常也会遇到一会儿是清鼻涕,一会儿是浓鼻涕的,这种情况如果完全根据症状去判断就说不清楚了。我们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寒气侵袭人体,伤了阳气,阳气不足,不能正常的布散水液,就出现了废水,我们叫湿气,这个湿气堆积时间久了又会化热,形成湿热。当然结合西医解剖来看,鼻窦炎的病位已经到了骨头的空腔中,要比只是在皮肤血管的一般鼻炎要深些了,治疗起来也相对复杂漫长。
  鼻窦炎的案例:女孩,十五岁,本来是看下月经问题的。
  家长说自从来了月经就经常推后,时间不准,血色也偏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双侧乳腺有多发性的结节。脉沉缓,舌暗淡,苔白腻布满整个舌面。
  我当时给她下的诊断是阳虚寒湿,用了温阳除湿的办法,给她用了四逆汤温阳散寒,桂枝汤运化脾胃,四加减正气散先把里面湿气除一下,开了5副药。
  结果第二周来复诊,家长说这一周其他变化都不大,鼻子倒是通了许多,鼻涕也少了。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患鼻窦炎已经三四年了,一直是用通鼻的喷剂来缓解症状。因为长时间的治疗看不到效果,家长也就没了耐心,觉得这个病是治不好了,所以来我这里并没有提起鼻子的问题。
  我就继续按照这个思路给她治。结果说来也是惭愧,月经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可鼻塞流涕的情况后来一年多了也没有再犯过。这个病例是寒湿的问题,因为我没有看到热象所以在治疗上并没有用清热的办法。可有些鼻窦炎患者症状表现为,鼻涕发黄又浓,舌红苔黄厚的,脉摸着又有力,这说明是有湿又有热的,就要用治疗湿热的办法去解决。
  中医在治疗鼻炎上,更多考虑的是整个人的情况,他有寒就帮他散寒,有寒湿就除寒湿,有湿热就清湿热,气血不足就补气血,正气恢复,邪气去除,症状也就消失了。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或者减少湿热的形成呢?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第一点,要管住嘴。
  小孩脾胃先天不足,消化能力不比成人,吃的过甜,过油,过荤,过生冷,很容易滋生湿热。最常见的就是如果前段时间吃肉吃瓜果多了,舌苔很快就变得厚腻起来,这个就是湿气和饮食堆积在肠胃的表现。
  门诊上遇到一个鼻炎的孩子,她妈妈讲只要一吃点巧克力饼干,那个反应别提有多快,当晚睡觉就开始鼻塞打呼。叫她吃点保和颗粒消消食,过一两天又会好些了,可见正确饮食的重要性。
  酸奶和水果因为是生冷的,都容易生湿气,不建议孩子经常吃。尤其是已经患有鼻炎的孩子,更是不应该经常吃。
  第二点就是要适当运动。
  中医讲,动则阳升,阳气通畅,气血调达,湿气就会随之而去。现在的孩子学业较重,除了学习还喜欢玩一些电子产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运动不出汗,这是不利于气血的正常运行的。我们看农村的孩子每天走几十里的山路去读书,帮父母下地干活,那样的孩子鼻炎的几率是很小的。(图文源自网络)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